1、实验室基本情况

环境生物技术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依托厦门理工学院2022免费送彩金平台,于2017年经福建省教育厅批准建立。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人员37人,流动人员6人。包括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人,千人计划”2人,长江学者2人,闽江学者2人,硕博比例100%。实验室现有研发场所约3600平方米,拥有仪器设备总值逾3500万元,约2500台(套)。新增研发场所总面积约1100平方米,新增仪器设备近1000万元。拥有省/市重点实验室、中央地方共建实验室、中加膜研究中心等多个支撑平台,建有等离子体水处理中试装置、厌氧膜生物反应器、曝气生物滤池等多个中试研究装置。近三年项目到账总经费1400多万元,授权专利25项,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厦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入选厦门市2018年度高价值专利组合培育方案。累计为地区行业培养人才达600余人。

2、研究方向

方向1固体废物资源化及土壤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基质技术研究

土壤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餐厨垃圾生物处理工艺及设备的开发

环保型生物复肥的制备与产业应用

生物质燃料制备技术及工艺开发


方向2污水生物处理及水体修复技术

基于生物技术的农村养殖废水治理

无动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集成

基于生物技术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

生物电化学系统去除水中典型PPCPs

富营养化水体植物修复治理

农村小流域综合整治

基于生物成组毒性效应评价的饮用水安全消毒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研究


方向3大气污染物控制及治理技术

除臭微生物的复配及其性能评价

基于电子鼻臭气检测和微雾控制技术的自动化控制除臭系统


3、实验室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

实验室实行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学术委员会由实验室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负责制定本实验室的各项审批工作。实验室按照厦门理工学院实验室管理的有关规定,积极贯彻服务地方的运行管理方针,为福建省环境微生物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学术交流和试验环境。实验室在运行管理与开放合作机制方面积极探索,通过边建设、边研究、边开放的方式,凝聚一批高水平的专家与学者,取得若干重要的成果,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组织结构: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设主任1名,副主任1名,实验秘书1名。分别负责实验室的学科发展方向、科学研究、国内外学术交流、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以及各项工作实施、人员和经费管理、工作协调与监督、成果管理、后勤保障等日常工作。实验室制定了相关的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 促使实验室运行有序、高效。学术委员会对实验室的发展规划、研究方向及研究课题、学术活动等做出指导和审定,并负责实验室人、财、物的规划与落实,具体审议专项建设资金的投向、协调基础设施建设、设备维护、环境改造等各项相关工作,并对实验室的科研、财务、人事及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管理模式:1)制度方面,实验室建立相对完善的规章制度,对人、财、物、教学、科研及服务等进行全面管理。实验室已制定有相应的《实验室管理办法》、《实验室专项费用暂行管理办法》、《实验室化学药品管理办法》、《实验室学术活动管理条例》、《实验室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实验室流动人员暂行管理办法》、《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实验室设专(兼)职秘书1名,协助主任完成实验室的日常行政管理、教学与科研活动、文件档案管理、仪器设备管理等。(2)仪器设备管理与维护方面,实验仪器的管理与维护是实验室的基础工作,实验员负责对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技术人员负责设备的维护。实验室负责人对于所有5万元以上的设备均分配到专人管理,负责设备的保养以及对使用人的培训等。每个大型设备均有独立的设备档案,记录设备的状态以及使用情况。实验室制定了详尽的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以保证设备的完好、共享和对外开放。(3)人员聘用与流动方面,实验室根据学校分配的实验人员编制指标实行聘任制,建设了一支高水平的技术队伍。此外,建立了相应的聘用人员岗位业绩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与津贴挂钩,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者,实验室将名单上交学校作流动待聘人员处理。竞争与合作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将有利于保持实验室人员的先进性与活力。